2014年3月24日

My Little Airport一起飛吧 -- 小小的音樂宇宙

my little airport 2
諷刺時幣 = 控訴 = 怒氣沖天 = 搖滾樂隊 = 粗言穢語??

非也,以音樂控訴社會、探討社會問題甚至鬧政府不會得一種態度。

可以是坐在英式田園風的咖啡座,播著法國普羅旺斯的音樂,嬉笑怒罵,與時並嘴。
一向喜歡非主流的音樂,又喜歡論政、時事,My little airport 很吸引我!

他們主要是一男一女組合,曲風清新、夢幻、很有歐陸風情、配上大膽的歌詞。
 my little airport 3my little airport 4









在iTunes 尋找他們的歌,見到歌名已經很吸引,"Donald Tsang pls die", "Gigi Leung is dead","爺就是一名辭職撚"。

他們的歌很生活化,有針對社會問題、對民主的訴求、兒女私情、面對挫折的態度、生活瑣事⋯⋯歌詞很大膽但又很實在,不溫不火的訴說週遭的不平時,輕描淡寫爺爺的風流往事,總之隨心所欲有感而發,好像是有了歌詞才有歌曲及歌名。

他們所用的樂器組合很簡單,主要是電子琴、木結他和口琴,歌詞有時英文、法文、廣東話、rap都有。有首舞曲好像小學時跳土風舞的歌曲,但歌詞卻是諷刺香港社會各行各業被大財團壟斷,對於我簡直是垮時空的crossover! 又有好幾首歌,講及音樂人都是要捏緊褲頭去守著自己的創作空間。又有些歌,有點兒粵語長片式的表達,一對年輕男女唱兩句答兩句的,很可愛呢!
my little airport my little airport 6 my little airport 7 













沒有悅目的包裝,沒有很高超的歌唱技巧,就像他們的名字,在他們的小小機場無拘無束自由地飛翔。把自己的感受想法,溶化於音符去與人分享,令人耳目一新。
音樂,應該就是這樣的生活化。

青山黛瑪 -- 
喜愛音樂  與時並嘴
從小到大看新聞台多過兒童台
自出娘胎聽流行曲多過兒歌
因為一個口琴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 

好歌解千愁

音樂與回憶 -- 與音樂約會

20140118_154927好似manning beauty 廣告話,久不久就要竉一下自己嘛,周未又點少得去嘆吓high tea。三層架的high tea其實很多地方都有,但論人氣,四季The Lounge 應該是Top 3之一。不過這個set 2位盛為4百多元,連加一計每位差不多250。最近跟家人到了 Sorriso Italian Cuisine 享受了一個平價但不失禮的high tea。

位於iSquare 29樓的Sorriso 擁有270度海景及落地玻璃,想講的不是食物,反而是他們的伴奏。沒有The Lounge 的Live Band伴奏,換上的卻是一位自彈自唱的歌手。老實說,他的歌不是超級好聽,唱的都是以英文舊歌為主,如Bee Gees-How Deep Is Your Love、Beatles– Yesterday(有些我只懂旋律,卻不知歌名呢:P)….雖然很多的歌都不是我那個年代,但耳熟能詳的melody卻令我非常淘醉。除英文歌外,他更唱了其中一首我很喜愛的國語歌-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!令我更欣賞的是,是他對音樂的熱誠及態度。他本身廣東話應該不太靈光,不過他亦樂於應在座食客的要求,唱著小李飛刀、大熱的歲月如歌等….


講起舊歌,突然想起之前有位朋友問過我:「你知道為甚麼我們常常都會覺得舊歌總比現在的歌好聽?」他跟我說其實並不是新歌舊歌的問題,也不是新歌抑或舊歌較耐聽,而是歌曲當中帶給你的回憶。情況有點像我們聞到某種香水/古龍水的味道,會讓我們想起前度;住家菜的味道,會讓我們想起兒時家中的點滴。

我們覺得所謂的舊歌好聽,是因為勾起了我們成長的片段。我們聽「新歌」覺得不及「舊歌」好,其實是因為我們對「新歌」缺少了一份感情。有時候即使重溫一首開心的歌,但同樣會令我們感覺傷心失落,因為回憶不局限於歌詞上,而是「舊歌」本身讓我們憶起當年我們的經歷。

新的一代聽「舊歌」正正是因為没有那份回憶,所以也會覺得不好聽;而現在陪伴他們成長的「新歌」,就會成他們的珍貴的成長印記。

--迪兒

緣聚 -- 人言無謂

20140220_185400
很久沒有寫,無論歌詞、小說或散文。得這音樂網站創辦人的邀請,在此寫專欄,受寵若驚。自問對音樂只有熱愛,並無知識,亦未有寫專欄的經驗,實不知道能否勝任,故希望讀者包容,多加指點,令我越寫越好。
與創辦人結緣,因為歌詞。自小喜歡音樂,尤指唱歌,但唱得不甚了了;高中年代,喜歡中文,感謝老師帶我走進中文及中國文化的大世界,開始寫散文、小說。及至預科,學校舉辦舊曲新詞比賽,僥倖得了亞軍,也在我心內撒下寫歌詞的種子,造就了幾年後的我,將中文和音樂結合,寫歌詞去。當時比較熱忱,作品不少,更有曲、詞均出於自己手筆的「歌」。每有新作,便放於網上日記,後來更建立網站作紀錄(網站已經不存在)。出於偶然,在網絡搜尋「改編歌詞」,找到了創辦人的網頁,他也寫改編歌詞,且開始得比我早。歌詞,讓我認識這位網友,後來更與他見了面,成了朋友。 
因為十多年前認識他,才有緣寫這個專欄,可說是微妙的緣份。承諾寫這個專欄,或者亦同樣為未知但會發生的好事埋下種子。借用自己的歌詞:
「人在世怎算足夠 只需珍惜所有 憶起經過都精彩心會樂透」
(寄調陳奕迅《富士山下》,歌名為《璀璨光輝》)
人生,可以很精彩,而我珍惜這個專欄,因為它為我加添不一樣色彩。
希望讀者會喜歡在這平台上與我一聚。

-- 韋仁人

喜歡音樂的人

三個學習階段的想法 -- 如歌的行板

192041
    第一個學習階段時,大概是考完三級琴試,我想,大概3年後可以八級畢業了,也幻想過可能有日會教琴。第二個學習階段,大概是準備六級琴試期間,我想,大概5年後可以八級畢業,到時可以教琴吧!第三個,大概是考完六級琴試,又想,大概5年後可以完成八級,但是教琴吧,遙遙無期。我覺得技巧可以練,總有一天可以到達高超的地步。可是,怎樣理解和想像琴曲的意蘊?  
    想起一個孔子的故事,他跟師襄學彈一首古琴曲,他學會怎樣彈,師襄叫他學別的歌曲,孔子說︰「我還未學會彈奏的技巧。」孔子跟師襄一段時間,學會了技巧,師襄叫他學別的歌曲,孔子說︰「我還未了解歌曲表達的意思。」孔子又學了一會,已經了解歌曲是為了歌頌。那可以學別的吧?孔子又說︰「我還未知道它想歌頌誰。」過了一段時間,他聽得出歌曲所頌的人身裁修長、膚色黑、有廣闊的胸襟,遠望四方,所以一定是歌頌周文王。師襄佩服的說︰「這首曲就叫『文王操』」。
    我覺得這不是誇張的故事,因為音樂是一種溝通的媒介,就像文字、符號等,要傳遞一些訊息出來。我未能了解,是因為浸淫的日子太短,悟性也不高。可是,到甚麼時候才能領會,我也不太清楚。在未清楚的時候,很難談得上教吧!這好像我教閱讀文章,教完字詞,就教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,兩者是分不開的。
-- Kay

幽雅溫良的G.T.O 麻辣女教師 -- 小小的音樂宇宙

234
有個朋友她是教琴的,她常説很抗拒一些OL
學生:小時候因為家貧未能給予她學琴的機會,
長大後自己有能力要完成心願。
我說:「為什麼?幫人完成心願不是很有意義嗎?他們得來不
易的學琴機會,大概會是個好學生啊?!」
朋友不敢苟同:「剛剛相反⋯⋯」
朋友表示,這些學生的滿腔熱誠通常可以維持三至四個月,然
後開始有點嫌棄彈scale, 懶練琴、問老師為何常常彈些那麼單
調的歌曲(說自己因為不喜歡這些歌所以不想練習),自備琴
譜指定老師教她們心儀的歌曲、説自己學琴其實只是為了彈奏
那幾首歌⋯⋯有十萬個理由支持自己不去練習。
去學音樂的人,有的為入學、有的為滿足相親、有的為完成心
願,沒幾個人單純地熱愛音樂,如果真的喜歡,那需別人催迫
去練習?
朋友所形容的OL學生,最有能耐的一個考過第四級試,已超
額完成。她們都說已完兒時的公主夢,並不想承認、又不能否
定,學琴真的要下很多很多的苦工心血及時間,那並非她們所
預料的。
朋友續說,很多成年人去學鋼琴,都會示之為興趣的一種,因
此她們都不會去考公開試,不知是否因為没有考試的推動力,
她們與琴鍵的緣份頂多3-4年。
2345
我問:「那麼,要有什麼原素的學生才能持之以恆?」她說:
「對成人學生來說,首先要放下那無謂的自尊心,不要常常以
為自己才是正確的,要聽教,不要常常反駁老師,不要自備教
學內容⋯⋯」那麼小孩子學生呢?「專心致志最緊要,還要家
長肯配合老師,下課後回家陪小朋友練琴,不要心痛他們沒時
間去玩,那些港孩最令人激心!那些怪獸家長想子女考取成績
又不想他們「辛苦」,就以為我懂變魔術⋯⋯」


我有點語塞,原來鋼琴老師不易為也!我安慰她説:「總有些有天份的學生令你鼓舞的吧!」她答:「基本的功夫你也未做得好,有天份也沒用。」
似乎,朋友是個麻辣教師兼馴獸師。
23456234567
青山黛瑪 -- 

喜愛音樂

與時並嘴

從小到大看新聞台多過兒童台
自出良胎聽流行曲多過兒歌
因為一個口琴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
好歌解千愁

老師的辛勞

Diff Diff2 image_1 image_2















teacher最近網上傳來一篇文章,希望學生能夠珍惜老師為他們的付出。
我相信很多老師都有共鳴,在香港這個競爭越見激烈的社會,有部份學生覺得學音樂是理所當然的事,而且排得密密的時間表,亦令學生沒有反思音樂或研究音樂的空間,惡性循環,失去學習興趣。
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。每位老師也付出很多時間學習才有今天的成果,對於教學,他們更加是茶飯不思的反覆想出讓學生有趣學習的方法。
同學們,夜靜時,想想老師,想想自己今天有認真聽課?對於所學的音樂,你喜歡嗎?

你也有Bistrips漫畫想分享?歡迎電郵至editorial.musiclink@gmail.com

2014年3月13日

中樂 ‘演奏廳’ -- 中樂.樂

之前提過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會不時舉辦一些免費音樂會。如有到過康文署網頁 的朋友都知道,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表演節目介紹,除了音樂,還有舞蹈、戲劇等等。如三月尾在九龍寨城公園就將會有兩場免費音樂會,嶺南樂風系列︰粵韻樹下音樂廳(利申:我與此活動沒有任何關係~)。

大家可以到以下網址看看,演奏的都是一些有名的中國樂曲,有些或許你曾經也在電視劇或電影裡聽過e.g.‘邊個話我傻、傻、傻?我請佢食燒鵝、鵝、鵝’(有聽過吧!?80後或之前的年輕朋友們)就是來自廣東音樂樂曲《旱天雷》的其中一句旋律。

àhttp://www.lcsd.gov.hk/CE/CulturalService/Programme/tc/music/program_460.html [嶺南樂風系列︰粵韻樹下音樂廳廣東音樂]

àhttp://www.lcsd.gov.hk/CE/CulturalService/Programme/tc/music/program_459.html [嶺南樂風系列︰粵韻樹下音樂廳潮州音樂]

當然,網頁裡要付錢看的節目更多,但為何在這如此重點推介 ‘免費演奏會’……很簡單就是因為不用錢!初接觸中樂嘛,還在摸索階段,喜愛程度未必很高,還不想花錢看演奏會時,這些免費演奏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其實看演奏會的好處很多:
1/ 它不同於看DVD或看youtube;看現場、真人演奏的感覺是不同的,感覺更實在;
2/ 耳濡目染下,音樂感和音樂知識(有場刊或現場介紹)多少一定有正面影響;
3/ 如看免費演奏會的話(它們通常都在室外舉行),天氣好時,有陽光,有微風,別有一番風味;
4/ 多看、多留意,就容易知道甚麼是好是麼壞(e.g. 演奏者的演奏姿勢、台風等);畢竟看別人的好與壞比找自己的錯處容易哈!
其實小妹我看中樂演奏會的次數也不是好多(尷尬),但的確接觸多了、興趣提高了,再到演奏廳看一場真真正正的大師級演奏會時,又是另一番感覺 :D


2014年3月12日

在職學琴 -- 如歌的行板


    多年累積下來的學琴想法和感受,足夠出一本書(致老師︰實在不必擔心我缺稿)。困難的是︰從哪裏說起?就接續我的在職背景來說吧!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人們學琴的理由不外乎是被迫或興趣,但不學琴的理由卻有很多。我聽過的,例如︰雙手不協調、在職沒時間、年長的手已僵硬、手太小、無毅力、無音感、學琴太難、無錢等。其實,除了「無興趣」這個理由外,其他理由都說服不了我相信你真的不能學。容我用文章做比喻,我人生中學琴這個題目,主旨就是「興趣」,它在我每個學琴的段落裏都出現,繫緊了我學琴的結構。要知道,「有興趣」就甚麼樣人生的學琴文章都寫得成,不論你在職、年老、無錢等。學習最大的敵人一定是自己!
    我勤力嗎?天生音感好嗎?雙手很協調嗎?手很大嗎?嗯……我只是個普通的人,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中等吧!學到現在,感覺沒有以上的問題。
    怎樣堅持也許大家會有興趣知道吧?一至三級時,學琴的功課很容易,每周抽兩個小時就沒問題了,當然功課這回事是「多多益善」的,無奈我對兒歌那些不太感興趣,除了必要的練習,不會有多餘的功夫。我是成人,可以跳高一些級,與老師商量過,五級和六級的程度差不多,六級考試歌的風格也較適合我,就決定去考六級。練曲的時間相對要更多,我喜歡那些浪漫的曲子,所以有時也會一次彈三、四小時,當然就不止是考試曲,也有流行曲。然後,練習就比較隨興,不用像以前要提醒自己練,不過,目前一般每周也是抽三至五小時不等。我覺得最好先用數碼琴,因為下班晚回家,夜晚仍可以插着耳機彈,練習時間比較有彈性。另外,選幾首自己喜歡的琴曲做「膽」,每次都練,到後來就一定能背幾首曲子,「膽」曲加新曲來練,那麼練琴的成功感就會比挫敗感多。還有,個人喜歡考級,驢子有根蘿蔔在前,總得前進呀,不練其他曲,也要練考試曲。

註︰在這裏我只想分享個人感受和做交流,並不是顯擺或「好為人師」,所以也坦白說了我的級數並不高,若有看不順眼的地方,請見諒!

Kay

談談Michel Petrucciani -- Jazz Club

images123
爵士樂所追求的,是嘗試捕捉樂手當下的靈魂狀態。因此,爵士樂曲在中
段,有一段頗長時間的「即興」部份,讓每位樂手「交出所有情感」,甚至呈
現來自靈魂深處的真感情。
以上說話好像很玄,其實不然。每一位爵士樂迷都會有類似的感受:當樂
手只賣弄技巧,顯示他的高超技術,但卻忘卻了感情的流露,往往樂曲都會流
於表面;反之,若樂手的表演是用心用情,每一個音符都彷彿從靈魂深處而
出,聽眾會分別得出,並為之著迷。Michel Petrucciani一定是後者。
Michel Petrucciani(1962年-1999年)在世只活了37年。他是一名長期
病患者,一生受著名為「成骨不全症」(osteogenesis imperfecta)的折磨。
肺部曾受多次感染,骨折了很多次。在小時候受盡歧視,身心理都受到傷害。
可是他沒有放棄自己,沒有因為自己的殘疾而自怨自艾。有一次他看到艾靈頓
公爵(Duke Ellington)的演出,被你的音樂所吸引,因而立志要成為爵士鋼琴
家。他用心學習,默默耕耘。終於成為最富浪漫色彩的爵士鋼琴手之一。
他的彈奏方式自成一格,感情強烈,彷彿每個音符都是從心發力,把靈魂
與音樂合一。細聽他的音樂,像聽他的生命申訴,情感交流。你更會感受到他
對生命的堅持,與生存的勇氣。筆者推介他重新演繹的《Satin Doll》,聽眾可
感受到他生命的力度。

2014年3月10日

港版吉列合唱團是如何鍊成的 -- 小小的音樂宇宙

Real Estate Flyer     
你來到這裡不經不覺已三年了,記得你説要加入時,我除了說
讚成外,還鄭重地提醒你:「這是歌詠團,不是我們平時去唱K,嚴格要求音準所以要很多時間練歌,你是認真的嗎?」你
淡然又堅定的回答:「是,我明白,沒問題。」就這樣,你開始你的全天候練歌歲月。Real Estate Flyer




自從你加入合唱團,約你吃飯簡直好像約見區議員,碰到你生日的月份,要一個月前你才很艱難地給我一晚的空檔。就這樣過了一年、兩年⋯⋯為何不叫我去看你演出呢?我有點奇怪,難道你那麼勤奮也未能達標?正因如此,我更加期待去看你表演啊!

踏入第三年,你終於邀請我去看你了,記得是在大會堂,你們成員約有40人,雖然是陰盛陽衰,但男生也有十幾人,我心
想,男聲也應該不弱啊!你穿上你們的海軍藍色連身裙,你這天與別不同,有一份久違了的自信!很面熟⋯⋯是!是我們中
學時期校制歌唱比賽的你!

你們有男高音、男低音、女高音和女低音,大部份歌曲也有四重唱,很豐盈很有層次感,以前學校歌詠團是二重唱,因為沒
有男生,所以只得二重唱,原來有男生的歌詠是多麼的好玩啊!除了鋼琴伴奏,如果歌曲配合,你們成員也會加插其他樂器伴奏,例如口琴及小提琴,除了豐盛了歌曲,也令你們合唱團生Real Estate Flyer動多了!其實我一心是棒你的場,總是覺得這類型的唱歌表現會有些沉悶,結果我又有意外收穫了!


上星期第二次去看你,今次是在上環文娛中心,主題是聖誕同歡音樂夜,聖誕歌當然不可少,但你們沒有穿那藍色的長裙和禮服,改為以紅色為主色的上衣加牛仔褲,真的有點像美國那套電視劇吉列合唱團啊!今次伴奏多了小小木結他⋯⋯整個合唱團年輕了十年,全晚歌曲以輕鬆為主。一開場是客藉身份表演的沙田兒童合唱團,聽到小朋友唱聖誕歌人就精神起來,小Real Estate Flyer孩子天真無邪,沒有歲月的磨鍊,清脆又躍動的聲音⋯⋯想起自己曾經有這樣的一把聲音!

你們唱的聖誕歌都是耳熟能長的,因此令觀眾更加投入,會一起和唱,最後的一首歌好像演唱會式的大合唱⋯⋯聖誕真的來了!吉列合唱團香港版就這樣鍊成的!

我也很喜歡唱歌,還記得讀書時我倆都是歌詠團的中堅份子,但你對唱歌的堅持和熱誠有增無減,我真的自愧不如啊!看見在台上的你,美麗的來源是自然流露的自信,當中充滿了付出與犧牲,這種自信確是實在的。


青山黛瑪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喜愛音樂
與時並嘴
從小到大看新聞台多過兒童台
自出良胎聽流行曲多過兒歌
因為一個口琴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
好歌解千愁    青山黛瑪

2014年3月7日

哥斯拉的叫聲原來是

godzilla
大家知道哥斯拉的叫聲是怎樣發出的呢?難道要搵隻怪獸錄音?
原來是作曲家Akira Ifukube 伊福部昭 用塗上樹脂的皮手套磨擦放鬆了的低音大提琴的弦線而成。
大家試聽聽效果,能想像是用低音大提琴發出的嗎?



資料來源﹕http://www.wimp.com/godzillaroar/


2014年3月6日

NOKIA經典聆聲重現

NOKIA
無論是看電影、話劇、演唱會甚至演奏會,開場前定有廣播請觀眾關掉響鬧裝置,可是失望地每次都會聽到不同的聆聲在響。

如果你是演奏者,在獨奏期間由觀眾席傳來聆聲,你會怎樣做?

可參考影片的做法﹗ 



雖然搏得一片掌聲,但觀眾最好自律關掉電話,享受音樂旅程。

音樂的魔力

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系列的廣告!



Pandora其實是一個網上電台,提供自動音樂推薦系統的服務。用家只需輸入自己喜歡的歌曲或藝人名,Pandora就會搜尋出與這首歌風格類似的歌曲來播放;而用家對於歌曲的好評或劣評,都會影響Pandora之後的歌曲選擇。可惜的是Pandora僅在美國、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提供服務。

不過Pandora帶出了兩個重要的信息。一,是音樂本身其實就是一個mood setter。哈哈,這個不用多解釋吧~就好像情人節下月就快到了,當男朋友的要加把勁了,計劃一下如何用音樂給你的baby打做一個浪漫情人節。另外,如果有人跟你說太忙、無時間聽音樂,其實都是藉口多於事實。Pandora這系列的廣告要告訴你,再疲累再大的壓力,只要揀啱音樂,透過享受音樂的過程,你的心情都會輕鬆晒。不信?自己試一下吧~

另一點就是,其實Pandora的服務就是要告訴你,每個人的音樂品味都是很主觀的。好不好聽,其實都没有對錯。人人都喜愛的,亦未必是你杯茶;就算是小量發行的專輯,也同樣可以觸動你的聽覺。

open mind擁抱音樂世界浩瀚之大,我們或會發掘到更多!

2014年3月5日

鋼琴大師班(蘇顯亮)課堂筆記



    上周和鋼琴老師一起上蘇顯亮先生的鋼琴大師班,得益良多,甚有啟發,所以整理了有關內容跟大家分享。
內容簡介︰整個大師班共4小時(原本預計3小時,超時,可想而知內容豐富)6(估計均是8)的學生或在職人士,表演共7首琴曲,其中不少是貝多芬的琴曲。形式是每位表演者演奏一首琴曲後,先生指導與示範。
先生的教學撮要︰
1.  知道自己要呈現甚麼給觀眾︰表演者就像廚師,要知道製造的美食是給別人吃,要知道自己想造出甚麼味道、賣相等,到別人嚐的時候,那味道應該與廚師預想的一致。這裏有兩個層次,第一,表演者要自行分析歌曲,知道自己想呈現一種甚麼的想法或感覺,例如那一段想要激情,就要思考節奏、輕重、大細聲等,務求能準確呈現你心目中的激情(個人補充︰激情也有不同的激情,內心洶湧但表面含蓄的中國式激情,與外國人內心與表現一致的激情也有不同,令我想起王家衛電影的「花樣年華」,中國人很壓抑的那種激情,與西班牙「卡門」那種的分別)。第二,要關顧到聆聽者,例如以細聲來說,期間若沒有計算聆聽者的距離,因為琴離自己比較近,自己聽起來是細聲,但對聆聽者來說,可能變成非常細聲,甚至模楜,所以彈琴不只為自己聽着舒服,也要關顧聆聽者。
2. 表演者的身體語言︰表演時,除了聽的享受,也須要留意視覺的享受,表演者的表情、身體動作豐富,也能幫助觀眾投入。各位可以嘗試模仿大師的動作、表情來入手,例如郎朗。
3. 對音樂術語有深入的認識︰音樂術語例如DOLCE,譯為「甜美」,但那種甜美是怎樣的?那應該是「輕」的,像吃甜品一樣。又如LARGO,譯為「緩慢」,可是原來詞源是「大」(Large)的意思,那就不要只是彈得慢,而氣勢也要宏大些。
4. 不要受琴譜規限︰音譜有指定的拍子、風格等,可是在跟的時候,也不必然要「跟足」。譜上寫的是建議,但演奏者應視乎自己的理解去演奏。而且有時譜內的指示簡單,同一段要細聲,但難道那種細聲就要一致嗎?細聲也有不同的細聲、起伏,理解這一點可以令歌曲更有變化和豐富。
5. 彈琴如唱歌︰有時不妨邊唱邊彈,那首歌可能會彈得更好聽。例如彈琴遇到由低音突然飆升到高音的段落,在高音前,應該有人們唱歌時的「吸氣位」,即是要「拖一拖」,才上高音,不應該由低立即上高,那歌曲會更悦耳。
6. 注意作曲背景︰作者的年代的鋼琴與現今不同,音階較少。原來貝多芬有時會將當時最高的音在句子中出現,以引起別人的注意或炫耀自己的能力。可是,那個音在現代已經不是最高音,如果你不知道這個背景,就不知道那個位原來想引起別人注意、有炫耀的感覺。又例如曲子本來不是作鋼琴曲,而是弦樂,弦樂的弓長度有限,所以音拖長也有限,如果用琴將音拖長得比弦樂的弓長,那就忽略了作者的原意,甚至破壞了曲的格調。
7. 無分對錯︰最後,也是最重要,就是演奏的結果無分對錯。例如是否不跟作者原意、樂譜指示,就是錯?例如歌曲是華麗風格,你加重了浪漫的元素,又是否錯呢?在藝術中,不要分對錯。

個人感想︰上完大師班後,對音樂有新的啟發。一直練習時,都只是顧着把音彈準、合乎節奏、大細聲、風格等。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細節和欠缺分析。有時,彈完自我感覺良好,但翻聽錄音時,樂曲原來很平板、沉悶。這就是欠缺細節調整的毛病。回家後,我嘗試把之前的考試曲重彈,將細聲的段落造出起伏,可是礙於技巧有限,仍未能掌握到要領。(雖然MISS之前經常耳提面命要我做出起伏,但當時未意識到這個重要性,所以都是得過且過,而且只是顧着音準、節拍已經無暇了,哈哈……)不過,這是我的新突破,及以後練習的方向!而當然,我必須先做到能表現琴曲原來的風格,再談個人風格。再提一件事,其實,如果甚麼都彈準、「跟足」,但不好聽,也是枉然的,這關乎音樂的本質。

P.S.本文是依照記憶而撰寫,也不知道有沒有誤解大師原意,如有,請見諒!

2014年3月4日

一代爵士結他宗師: Jim Hall

 上年十二月十日,美國新聞傳來惡耗:當今最偉大的爵士結他手之一: Jim Hall逝世,終年八十三歲。

 他生前當下不少名曲,例如:《Jazz Guitar》(1957年)、《Jim Hall's Three 》(1986年)、《Jim Hall & Pat Metheny 》(1999年)、《Magic Meeting》(2005年)及《Live at Birdland》(2013年)。但論到最出名,最受人歡迎的,一定是他與爵士鋼琴大師Bill Evans,在1962年合作的《Undercurrent》。

 全張唱片收錄了十首音樂,風格有激情澎湃(如《My Funny Valentine》)、亦有淒厲暗傷(如《I Hear a Rhapsody》)。整張大碟,音色圓潤豐厚,領人進入夢境。正如唱碟封面,少女躺於湖水中,如夢如幻,於虛境中浮沉。

  他們二人於一九六六年再次合作,製作大碟《Intermodulation》。此大碟整體感覺比上一張更鮮明,減少了如夢如幻之感,反而,像戀人傾訴,情話錦錦,直入心扉。
  逝者已矣,來者可追。 Jim Hall雖已離世,但我們能透過唱碟,重拾他帶來的浪漫與激情。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黃增健
非典型八十後,民間電台節目主持,曾主持網上音樂節目「JAZZ CLUB」

2014年3月3日

如果莫扎特有facebook

教導學生認識作曲家時,每每都很獨立的介紹﹕他是何許人?在哪年出生?有什麼作品等等。

很多學生都對作曲家出現的前後沒有什麼概念。例如巴哈與蕭邦曾相遇嗎?莫扎特的朋友是誰?

如果他們現在都有facebook,學習西方音樂的朋友便對他們的朋友、習慣、喜好比較清楚了。現在classicfm.com便假想了莫扎特及貝多芬的facebook版面,請看下圖﹕

在圖片中我們可以得知什麼?比起只看維基百科更有趣唷﹗

我們可以得知﹕
1. 貝多芬生於1770年12月16日
(噢是人馬座耶)
2. 1787年在維也納遇過莫扎特
(當時貝多芬17歲,原來莫扎特比貝多芬年長哦)
3.1790年與海頓成為朋友
4.朋友列中還見到Czerny 及Anton Schindler .

當然內裏的資料有限,但作為認識一位作曲家的引子,也是不錯的選擇唷﹗

(資料來源)


還有以下莫扎特的facebook,你又會發現什麼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