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鋼琴老師一起上蘇顯亮先生的鋼琴大師班,得益良多,甚有啟發,所以整理了有關內容跟大家分享。
內容簡介︰整個大師班共4小時(原本預計3小時,超時,可想而知內容豐富),6位(估計均是8級)的學生或在職人士,表演共7首琴曲,其中不少是貝多芬的琴曲。形式是每位表演者演奏一首琴曲後,蘇先生指導與示範。
蘇先生的教學撮要︰
1.
知道自己要呈現甚麼給觀眾︰表演者就像廚師,要知道製造的美食是給別人吃,要知道自己想造出甚麼味道、賣相等,到別人嚐的時候,那味道應該與廚師預想的一致。這裏有兩個層次,第一,表演者要自行分析歌曲,知道自己想呈現一種甚麼的想法或感覺,例如那一段想要激情,就要思考節奏、輕重、大細聲等,務求能準確呈現你心目中的激情(個人補充︰激情也有不同的激情,內心洶湧但表面含蓄的中國式激情,與外國人內心與表現一致的激情也有不同,令我想起王家衛電影的「花樣年華」,中國人很壓抑的那種激情,與西班牙「卡門」那種的分別)。第二,要關顧到聆聽者,例如以細聲來說,期間若沒有計算聆聽者的距離,因為琴離自己比較近,自己聽起來是細聲,但對聆聽者來說,可能變成非常細聲,甚至模楜,所以彈琴不只為自己聽着舒服,也要關顧聆聽者。
2.
表演者的身體語言︰表演時,除了聽的享受,也須要留意視覺的享受,表演者的表情、身體動作豐富,也能幫助觀眾投入。各位可以嘗試模仿大師的動作、表情來入手,例如郎朗。
3.
對音樂術語有深入的認識︰音樂術語例如DOLCE,譯為「甜美」,但那種甜美是怎樣的?那應該是「輕」的,像吃甜品一樣。又如LARGO,譯為「緩慢」,可是原來詞源是「大」(Large)的意思,那就不要只是彈得慢,而氣勢也要宏大些。
4.
不要受琴譜規限︰音譜有指定的拍子、風格等,可是在跟的時候,也不必然要「跟足」。譜上寫的是建議,但演奏者應視乎自己的理解去演奏。而且有時譜內的指示簡單,同一段要細聲,但難道那種細聲就要一致嗎?細聲也有不同的細聲、起伏,理解這一點可以令歌曲更有變化和豐富。
5.
彈琴如唱歌︰有時不妨邊唱邊彈,那首歌可能會彈得更好聽。例如彈琴遇到由低音突然飆升到高音的段落,在高音前,應該有人們唱歌時的「吸氣位」,即是要「拖一拖」,才上高音,不應該由低立即上高,那歌曲會更悦耳。
6.
注意作曲背景︰作者的年代的鋼琴與現今不同,音階較少。原來貝多芬有時會將當時最高的音在句子中出現,以引起別人的注意或炫耀自己的能力。可是,那個音在現代已經不是最高音,如果你不知道這個背景,就不知道那個位原來想引起別人注意、有炫耀的感覺。又例如曲子本來不是作鋼琴曲,而是弦樂,弦樂的弓長度有限,所以音拖長也有限,如果用琴將音拖長得比弦樂的弓長,那就忽略了作者的原意,甚至破壞了曲的格調。
7.
無分對錯︰最後,也是最重要,就是演奏的結果無分對錯。例如是否不跟作者原意、樂譜指示,就是錯?例如歌曲是華麗風格,你加重了浪漫的元素,又是否錯呢?在藝術中,不要分對錯。
個人感想︰上完大師班後,對音樂有新的啟發。一直練習時,都只是顧着把音彈準、合乎節奏、大細聲、風格等。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細節和欠缺分析。有時,彈完自我感覺良好,但翻聽錄音時,樂曲原來很平板、沉悶。這就是欠缺細節調整的毛病。回家後,我嘗試把之前的考試曲重彈,將細聲的段落造出起伏,可是礙於技巧有限,仍未能掌握到要領。(雖然MISS之前經常耳提面命要我做出起伏,但當時未意識到這個重要性,所以都是得過且過,而且只是顧着音準、節拍已經無暇了,哈哈……)不過,這是我的新突破,及以後練習的方向!而當然,我必須先做到能表現琴曲原來的風格,再談個人風格。再提一件事,其實,如果甚麼都彈準、「跟足」,但不好聽,也是枉然的,這關乎音樂的本質。
P.S.本文是依照記憶而撰寫,也不知道有沒有誤解大師原意,如有,請見諒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